国外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7日

标签: 行业干货


所谓设备维修管理,是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工作。本文介绍了国外不同国家的设备维修管理,一起来看看~

占位图

订阅获取更多行业干货知识

 美国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美国的设备管理称为后勤工程学,它是美国 20世纪 60 年代发展的一门科学,它最早出现在军事工程上,是专门研究军工武器装备的储存、供给、运输、维护保养与修理的科学。它最为精华的“后勤工程学是吸收了寿命周期费用和可靠性、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而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有下面几条:

1、系统工程。它是把科学上与工程上的主要成果应用到 系统工程上。通过反复运用功能分析、综合优化、设计试验、评价检验等方法,转变为一套系统性能参数和优化的系统结构来描述。把各项技术参数综合起来,确保所有的物质、功能和程序等方面协调一致,让整个系统的设计功能处于最优化。 美国系统工程可以将可靠性、维修性、人身安全、可制造性、稳固耐久性、结构完整性、人员因素及后勤保障等归纳到总的成果里。

2、维修等级。这是根据设备的复杂程度、对维修人员技术的要求及维修所需设施来划分的。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

1)操作部门维修。就是操作设备的现场维修,例如定期清扫、检查、维修、调整局部更换零部件等,实际就是同我国设备操作人员的维护保养一样工作。

2)中间维修。这项工作是由固定的设备专职维修部门和设施来完成的,以流动或者半流动的方式对设备进行专业化维修。一般配备了检测仪器、维修工具及备品配件的专用车到现场进行维修服务,能较快地排除设备故障、恢复设备的正常功能。所以,中间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维修的速度较快。

3)基地维修。这是一种最高级的维修工作,它由固定的专业修理厂完成设备的维修工作,维修厂内配备了先进的、复杂设备、备品备件,维修工作效率高,甚至可以进行流水作业。而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素质等比较高,维修质量和效率都比较突出。

 

苏联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苏联设备管理是以计划预修制为主导的体制。这种体制改革经过 3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才逐渐形成的。主要有如下内容:

1、所谓计划预修制就是企业在所使用的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检查、维护与修理,且包括大修、中修与小修。而对设备检查、维护和修理的次序与期限是根据设备的使用特点、功能、规格、工作环境与条件来确定。

2、苏联的预修制规定,设备在经过规定的开始运行时间以后,要经过预防性的定期检查、调整和各类计划修理。执行计划预修制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保养、修理周期、周期结构和间隔期的确定是不同的。在这基础上,组织预防性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与修理等。

3、计划预修制是按照设备磨损规律而制定的,是在研究了设备磨损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任何设备的磨损都存在如下几个磨损阶段:

1)磨合期。这是设备的初期使用阶段,该设备的零部件接触面磨损较为激烈,较快地消除了 表面加工原有的粗糙部分,形成最好表面粗糙度。

2)渐进磨损期。这是设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以相对恒定的速度进行磨损。

3)加剧磨损期。这是设备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磨损加剧,以至影响到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

 

日本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日本对设备的现代管理是推行全员生产维修制,是由日本前设备管理协会在美国“后勤工程学”体制以后,在日本的电器公司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全员生产维修”是带有日本特色的美式生产维修。全员生产维修是以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在企业生产中推行的综合运用的设备管理理念。其主要特点是:

1、全员生产维修(TPM)。指的是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确立以设备一生为目标的全系统的预防性维修。设备的所有计划、使用、维修等部门必领参加,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直至生产第一线全体员工参与,实行全员制管理,即通过开展小组的自主活动来推进生产维修的一种设备管理模式。

2、全员生产维修的特点。这种全员生产维修模式与原来的生产模式相比,主要突出了一个字,具体有三层意义,即全员参加、全效率、全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全员参加是基础、全系统是载体,全效率是目标。

3、全员生产维修的主要目标落实在全效率上,即:设置与调整设备时的停机损失;设备停机时间损失;闲置、空转与短暂的停机时的损失;速度降低的损失;残、次、废品的损失;边角余料的损失;产量的损失(指从设备安装到稳定生产的问隙)。有了“全效率”,使生产维修更加彻底地贯彻执行,它使生产维修的目标能够更加有力得到保障。

 

德国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1、德国的设备管理理论,主要建立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基础上。以20 世纪的60~70 年代起,德国就已经逐渐形成了设备管理这种说法。主张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设备的直接维修费用与故障后所造成的间接维修费用,并计算设备的寿命周期在不同阶段的经济成本及生产成本,包括设备折旧、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工人的工资等。

2、德国对工业设备管理有明确的要求,其制定的标准是设备维护理论的核心,反过来,设备维护理论的标准化,使得设备维护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这样在全国推动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带来十分便利。

3、德国对设备维修管理的定义是:维持和恢复设备系统中技术手段的规定状态,以及确定评估设备的实际状态的措施。根据此标淮,设备维护分为三大部分。

1)维护保养。指经常做的工作,约占日常工作量的75%,占成本的25%。因为设备维护保养所占维修总成本的比例较小,但引起企业的日益重视。德国的企业领导总是将设备的日常维护看成与质量管理同等重要,非常注重设备的清洁、润滑、螺栓的调整;

2)检查。对设备的检查占总工作量的5%左右,而在维修总成本中占 10%左右。设备检查是以技术状态监测为主,再执行计划维修体制,避免了传统的计划维修体制的不足,或者维修技术人员过剩造成的浪费;

3)维修。维修的内容是排除设备在生产中出现的故障、设备技术改选和损坏件的修复工作,其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20%左右,而占总成本的65%左右。

 

瑞典设备维修管理简介

1、瑞典属于北欧的工业发达国家,在设备维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立的特色。瑞典在发电设备、焊接设备、核电设备、造纸设备、造船设备、高压电设备、汽车、机器人、轴承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达工业国家,依赖于先进的没备和良好的设备维修管理。

2、随着数控机床、机器人、加工中心及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的不断增加,设备维修对于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企业利润的稳定等作用趣來越明显。瑞典企业界对维修工作十分重视,表现在设备的管理部门十分重视,设备维修费用有保证,设备维修人员多、技术好、素质高。

3、瑞典的设备管理部门积极重视技术、经济双管措施,努力缩短停机时间,推行最低的维修费用,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企业将减少设备费用、提高设备效益作为奋斗目标。

4、设备的管理机构不是统一模式,而是根据需求来设置。有些企业以集中管理工作为主,分片服务到每个车间、玩组;有些企业则是分散为主:有些企业则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设备来制订不同的维修方式。

5、企业对关键的、维修费用高的设备,运用仪器进行状态监测。多数设备仍然采用有计划的恢复性修理。对设备的修理和更新也采用较为实际的策略,譬如,有的企业认为,只有修理费用大手购置新设备费用的 70%时,才考虑更换新设备。

6、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售后服务是瑞典社会化、专业化维修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瑞典的服务特色如下:

1)企业目标是把产品售后服务作为推动产品销售、反馈信息与技术交流的重要一环;

2)组织机构健全,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对设备使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3)设备生产企业均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均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向设备的使用单位提供优良的服务质量;

4)设备生产企业在售后服务中,注意为设备的使用企业提供修理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并为用户提供成套技术服务。

 

 <更多信息可关注@设备工程 公众号获取>

premaint

在线咨询

premaint

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您的所有设备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