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关于工业制造业,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23年03月09日

标签: 新闻资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坚定不移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文带您看看代表、委员们都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加大技术创新与资本投入,推动科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面临挑战

今年,李东生主要从技术创新与资本投入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加大对科技制造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二是改善科技制造业融资环境,延长贷款期限、放宽融资门槛。三是降低科技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李东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现在制造业就是要实现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拓展,提升工业竞争力。“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结合坚守实业40余年的实践与思考,李东生表示,对科技制造业来说,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是最重要的发展驱动力,但中国科技制造企业在上述两方面均面临挑战。李东生关注到,中国制造业已在许多产业和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但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核心装备、器件和材料等关键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

 

他提到,解决技术难点没有捷径可走,要靠持续的投入与积累提高技术竞争力。此外,在资本投入方面,由于科技制造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资本回报率偏低,企业融资难度和压力大,资金链趋紧。同时,中国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也逐年上升,不仅难以抗衡部分东南亚国家,且与发达国家差距也日益缩小。

 

连续第三次建言制造业全球化

李东生也连续第三次提出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相关建议。他表示,目前对于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真正走出去还面临贸易摩擦、合规经营及专利诉讼等多重风险。为此,他提出要从提升跨境服务水平,从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技术专利诉讼、境内外融资等方面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支持,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建议。

 

提及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现状,李东生认为,近年来,国内受劳动力成本、环保等因素影响,产品出口成本优势缩小。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必须要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将自身优势在全球实现更大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以数据高水平应用促进新型工业化高价值创造

周云杰今年提交了6份建议和1份议案,涉及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等领域。

 

当前,我国工业数据的应用仍处于中低端水平,自主可控能力不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而不强”,数据很多,但被有效挖掘和利用的比例不高。二是“全而不优”,在资源配置与系统实现价值增值方面,多数平台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差强人意。三是“广而不通”,从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的角度看,数据壁垒林立,平台间数据流通阻力较大。

 

对此,周云杰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要加强国家级、行业级工业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设新型工业化高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主导进行工业大数据基础标准和关键标准的研制和应用,统一工业数据的应用规则和技术要求,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点行业、领域、地区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和试点示范,加快标准应用推广。

第二,要优先探索并推进工业大脑等智能场景的落地和产业实践。利用“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企业应用与示范作用,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普惠AI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构建工业大脑新产业生态,让企业用得起、用得好。

 

第三,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工业大数据服务商,参与工业数据确权、流转、交易的标准与规则,壮大可信工业数据空间生态链,提升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安全有序流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联副会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 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觉得,格力的取胜之道在于不断超越自己,有刀刃向内的精神。”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联副会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董明珠将围绕高质量发展、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提出建议。

 

超越自己方为取胜之道

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诸多行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制造业巨头,格力电器更是首当其冲,业绩承压。此前,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要“忧”中取胜。在重压之下,格力骨头要更硬。

 

在新形势下,格力的取胜之道又将是什么?

 

“我觉得格力的取胜之道在于不断超越自己,有刀刃向内的精神。”董明珠如是回答。

“高质量发展对于格力来讲,就是要更上一个新台阶。”在董明珠看来,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从源头抓起,从技术、工艺等抓起。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掌握话语权,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格力电器从当初提出的“好空调,格力造”,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再到如今的“好电器,格力造”,格力的转型不断深入,早已不再只是一家纯粹的空调生产商。

 

在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上,格力的布局不断清晰。在电器消费品方面,格力电器要求在全品类家电上打造出极致的产品,用造空调的品质标准复制到其他全部家电品类;在智能装备板块,格力已深耕11个年头,业务覆盖家电、重工、汽车等工业装备领域。

 

此外,在备受关注的新能源领域,格力电器已完成收购银隆新能源(现已更名为“格力钛”)。

 

“看重的是它的储能技术,面向的机遇是未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巨大空间。用技术的进步来不断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董明珠说,当前很多企业扎堆进入新能源赛道,不少企业是冲着政策补贴去的,还有一些是为了蹭热点去的,这与格力进入的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

 

全国人大代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经管EMBA 2004级校友姜滨: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

姜滨表示,针对数字经济新引擎的元宇宙,建议进一步推动元宇宙产业生态发展,深化元宇宙行业应用的探索融合。

 

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姜滨说,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当前,需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议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制造业区域布局,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委、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加大支持力度全链条推进精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胡成中表示,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明确了高端机床国产化的国家级战略,对加速高端机床精密制造业国产替代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胡成中举例指出,目前,数控系统主要被西门子等企业占据;传动部件主要由NSK、银泰、THK等公司掌握;进口零部件一方面定价较高,增加了机床企业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开发产品及客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使国产高端机床在研发、供货、售后等方面较为被动,导致客户对国产高端机床的信任度不足。

“因此,我建议,对公司尚处于发展期、处于细分领域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强化政策引导,使资本注入、产业技术难点突破以及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等要素充分联动。”胡成中代表表示:“当前,我们不仅要坚定精密制造业从‘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强大信念,更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产化率为国家利益和长远价值谋篇布局、蓄积势能。”

 

对此,胡成中代表提出三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引导国家及民间资本积极流入以高端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基础制造业,使资本惠及相关产业各民营企业,打造一批标杆企业。

 

二、加强针对性财税激励,完善并敦促落实财税激励对象的淘汰机制,帮助企业定期制定研发及产品迭代计划,引导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高校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专业进行重点领域对口培养,促进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

 

三、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植入“链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顾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中游高端机床、下游精密制造全产业链条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发展方向上的联动。

 

“综合而言,短期内,可适当对采购国产高端机床的客户企业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较高的高端机床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打通全产业链的需求与对应解决方案。”胡成中代表指出,培育高品质精密制造业,不仅要依靠全社会力量的参与,还要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面对产业发展,要看得透彻、思得长远、行得笃定,在精密制造业超前布局和持续深耕,加速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建议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

 

高端医疗器械事关国计民生。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提交了《关于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的建议》等建议。于清明建议,要大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及其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产业。通过跨领域联合创新,加强国产器械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临床推广应用等,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

 

于清明认为,2014年以来,随着鼓励医疗器械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开始换档提速。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企业创新要素储备不足,且侧重整机研发,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少,导致国产替代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的中空纤维膜、血液净化设备的透析膜、CT机球管的真空高温轴承、防护产品的髙效过滤材料等基础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攻关与工业制造水平薄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清明表示。

 

此外,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已超万亿,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是,医疗器械产业链完整性、竞争力、稳定性不足。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较高。过去几年,芯片短缺波及数百种监护设备产业链,如呼吸机、除颤器、成像仪、心电图机、血压监测器、植入式起搏器等。

 

在此背景下,于清明建议,一是组织跨领域联合创新,夯实高端医疗器械工业基础。医疗器械是高新技术集成领域,创新要素、技术体系复杂。

 

一要推进电子信息、船舶、通用机械、新材料等相关行业与医疗器械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

 

二要依托领先医药企业建立高端医疗器械联合创新平台和制造基地,推动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龙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第三方技术检测机构、知名医疗机构等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加强整机、原材料、零部件全产业链科技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集创新要素、产业链优质资源,科学合理布局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建立各细分领域的特色产业聚集带。

 

三是增加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业资金投入,设立产业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发展前景较好的创新型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重要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创新研发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集中力量破解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四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头部效应还未形成。要重点引导企业提升质量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完善售后服务,提升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具有技术储备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是大力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优先考虑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DRG/DIP支付、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临床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国产设备。加强政产学研医各领域紧密合作,持续推进关键环节、核心零部件的迭代创新,实现产业链平衡稳定发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曹志安委员认为,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国产化推广受阻的困境,国内部分企业在采购装备时,存在指定或者信赖国外产品的情况还较多,在招标文件、合同及技术协议中明确指定采用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化应用推广进程受阻。

 

对此,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

一、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对新审批项目的特定设备规定较高比例的国产化率,并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三、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我国市场大、产业化进展快的优势,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院士增选力度

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气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将围绕“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院士增选力度”等话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石所在,关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俞培根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原来的“跟跑”为主的状态,变成了现在“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的多元状态。

 

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锐意进取、革故鼎新,锚定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国能源装备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轨迹,形成了清洁能源装备的“中国模式”。俞培根告诉记者,东方电气集团作为能源装备企业,既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和贡献者。

 

谈及我国装备制造特别是能源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的累累硕果,俞培根如数家珍。他表示,以能源装备为例,历时15年研制,重达8000余吨、突破高效冷却、高压绝缘、高强度材料应用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单机容量全球最大百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机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电装备技术攀上了世界水电高峰;同样,历时13年研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研发设计、试验验证体系,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自主可控的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则标志着我国F级重型燃气轮机研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在工程科技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在重大工程项目及工程技术应用中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开拓者,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一线,承担装备原创技术研发应用等重要任务,具有整机开发的独特优势,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突出贡献。

 

“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在俞培根看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对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的专家所授予的最高学术称号,对工程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和科研工作者作用发挥具有很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俞培根表示,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强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也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建议进一步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院士增选的力度,更好发挥其主体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深化数字化转型,工业是关键领域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我认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下一步重点应聚焦在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余晓晖表示。

 

余晓晖介绍,工业互联网目前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进入到规模发展的新阶段,将在带动传统工业体系变革、引领技术产业换道超车、打造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等方面持续释放价值。当前及未来阶段为确保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技术、产业和设施支撑能力,加快在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落地应用方案探索,加强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推进力度。

 

对此,余晓晖提出了几条建议:

1. 持续加大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力度,夯实规模化应用基础支撑能力。

 

2. 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各行业应用,加快向矿山、能源、医疗、交通、物流等行业以及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质量追溯、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拓展,以应用牵引发展。

 

3. 集中力量破解制约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短板,同时加快平台、标识解析在重点产业链普及应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

 

4.将工业互联网有机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予以支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政策统筹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建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不足,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制造业支撑能力亟待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不深,相互支撑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

 

韩谦建议要优化顶层设计,理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层面规划的引领作用、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政策保障体系的引导支撑作用,支持和指导各地完善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引领,增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与动力。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以数字产品制造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化、智能化,提升数字产品服务个性化和定制化水平。

 

加强制造业从业者数字经济知识培训,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意识和素养。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好联结制造业全链条、全过程,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攀升至价值链高端。加强数据实时采集、清洗、存储及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向科学化、网络化演进。

 

韩谦呼吁要加大数字人才引育,强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智力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培育数字领域龙头企业。聚力攻克核心技术,冲破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破解我国制造业低端锁定困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网络,由设备工程整理删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延展阅读

>>锂电材料工厂设备如何实现智能化运维?

>>设备健康管理-半导体PUMP真空泵的贴身保镖

>>设备健康管理在石化行业的探索与实践

<更多信息可关注@设备工程 公众号获取>

premaint

在线咨询

premaint

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您的所有设备管理需求?